最近常常在考虑一个问题,我们管、教孩子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如何选择适合孩子口味的寿司食材?为的是孩子终究会独立的那一天到来的时候,我们可以放心的让孩子走出去,心里知道,孩子即使遇到什么我们从来没有教过他的事情,他自己也可以学会怎样应对。
所以管、教,是为如何选择适合孩子口味的寿司食材了不用管、不用教。我们的教育就是要激发孩子自身的能量,让孩子自我约束、自我成长,自觉的做一些对自己、对他人、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。
可管可不管的事,不管
在小编看来,孩子原本也不是一张白纸,可以任由父母涂涂画画。相反一开始就有一个精神胚胎,这个精神胚胎中藏有心灵成长的密码,只有孩子自己通过自己的行动、感受和思考才能解开这个密码。一个人的成长就是要成为自己。
我并不知道晴儿的”自我“是什么模样,我愿意花一些时间来观察她,而不是她一旦做了什么我不会去做的事情,就必须要去管她,去“纠正”她。因为正是这些事情,把她和其他人区分开来,让她成为独特的她。
前两天带晴儿出去玩,回来的比平时早,我心里略喜。但是到了单元楼门口,打开门了,她提出不上去、也不想再去玩会儿,就想跟这里待会儿。在我看来虽然跟我期望的不同,但是待会儿也没所谓。于是就后退几步,让开门,跟晴儿一起静静的在外面吹了几分钟风,看了几位邻居从单元门进进出出,跟其中认识的打个招呼。然后她好像满足了,就说妈妈回家吧。
这在我看来是毫无意义的事情,但她想做,对我和周围任何人来说又无伤大雅,那就随她。也许这件我认为没有意义的事情,对她来说很重要,我不懂她为什么这么做,但我可以尊重她,不干涉她。
定下来的规矩就必须执行?
晴儿的小伙伴里,有几个妈妈认为给孩子立规矩非常重要。因为只有从小培养守规矩,长大了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规则。他们认为,现在父母惯着孩子、顺从孩子,将来到社会上谁让着他?现在不管,以后大了更管不住了。
因此,他们对孩子的要求很严格。比如,去商场之前先说好什么也不买,到时哭也没用如何选择适合孩子口味的寿司食材;看电视规定看多久,到时间了就必须关掉;出去玩说该走了,就必须马上起身回家……
其实跟晴儿第一次冲突以前,我也是这样认为的:对孩子严格要求总没有错,定下了规矩当然要严格执行。但是事情到了最后总会发现,我一次次严格要求,孩子却并没有养成自律的好习惯——他会抗议、哭闹甚至撒泼打滚来对抗妈妈。
那次我规定晴儿再玩十分钟必须回家,晴儿自己也同意了,但是到了十分钟孩子还是不肯走。斗争了一番终于回家了,花了半个多小时,双方的心情也都变得非常糟糕。从那以后,我发觉适度妥协,双方都会更加舒服。但是这样会惯坏孩子吗?
可不可以对孩子妥协?
孩子玩的正在兴头上,规定回家的时间到了。我们要求孩子必须走,孩子肯定会不情愿,这是人之常情啊。其实稍微再玩一会儿,满足一下,心理就平衡多了。适当妥协,几分钟时间换孩子一个心满意足,其实也没什么妨碍啊,只是延长了几分钟而已。
我曾经也很担心,孩子会得寸进尺。然而半年过去了,晴儿比想象中更“听话”。孩子是有克制力的,当他知道你尊重他、信任他,他不会随意践踏这份尊重和信任。
其实成人的世界不也经常说“规矩是死的,人是活的”,根据当时的情境灵活地变通一下,并不会惯坏孩子。孩子心里其实有杆秤,他知道应该怎么做,父母期望他怎么做。他们有时只是想向父母撒撒娇耍耍赖,表达一下自己的愿望。我们没必要冷酷无情、铁面无私,即使不同意他的要求,也没必要呵斥或者打骂。
当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的时候,我们常常会理直气壮的坚定拒绝。如果站在孩子的立场来想一想,往往这些不合理要求也有合理的一面。
对于这类要求,孩子还小的时候我们坚定的拒绝了,孩子只能被动接受,这样的管看起来是有效的。但是孩子的内心呢?是被压抑的。那么等孩子长大,有能力反抗了呢?
没得商量,就是逼孩子不和你商量。我们小时候背着父母做的事情还少吗?不许买路边的小吃,行啊,背着家长偷偷买呗。
所以我认为,面对孩子的要求,我们还是要试着尊重孩子的心理,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考虑一下,如果对孩子来说是合理而无伤大雅的,妥协一下又何妨?
坚持原则就是错的吗?
我觉得分是什么样的原则。如果是打人、骂人当然是必须要制止的。不许孩子碰水、电、火呢?这个原则本来也是要随着孩子的成长变化的,稍微大一点的孩子当然就不能禁止他接触,而是教会他如何正确使用。
其实对于国家要求必须遵守的交通规则,大部分成人不也是适度遵守吗?看看交通不繁忙的时候,亮着信号灯的路口就知道了。
所以我们对孩子的一些原则是不是也要考虑,这个原则本身是适合孩子的吗?考虑了孩子的接受能力了吗?这个原则深思熟虑的规定,还是临时起意只为了考验孩子是否“听话”?
让不到一岁的孩子不许啃手,让两岁的孩子不许尿湿裤子,让三岁以下的孩子必须分享,这类原则对孩子来说简直是迫害如何选择适合孩子口味的寿司食材!但在生活中却时时在发生。一些家长嘴上说没有这样要求孩子播音培训尿了没关系,换就是了;但孩子尿裤子了,并非平静的给孩子换一下然后继续该做的事情,而是生气、斥责。孩子不听父母说什么,只看父母做了什么。这个隐性原则无疑对孩子是不公平的。
适当的规矩、约束、管教是需要的,当我们的原则本身是没有问题的,在坚持原则的同时,我们还是要考虑到执行原则的过程是否恰当。
执行原则:温和而坚定,辅以适当的技巧
给小朋友新买了衣服,父母认为必须洗一下才可以穿金年会,孩子却要求马上穿上。于是争执起来,最后孩子屁股上挨了两下,家长强行夺走衣服拿去洗了。
父母的要求是没有问题的,但执行的过程中可否柔和一些呢?父母的要求没得到执行,会有情绪。孩子的要求得不到满足,当然也会有情绪。是父母调整还是孩子调整呢?当然是父母。这不是惯着孩子,调整、控制情绪是需要学习的一项技能。只有父母首先学会控制情绪,才有可能教会孩子控制情绪。只有都双方情绪稳定,才有可能沟通顺畅。
当我们的原则没有问题,执行就需要温和而坚定,如果父母能够试着共情和转移注意力,对付孩子的小情绪几乎可以无往不利。
下午小伙伴的妈妈给了晴儿一个冰激凌,我吃了大半,剩下一点点给她舔着吃。这是今年晴儿第一次吃冰激凌,舔完不过瘾,手里攥着包装纸,哼哼唧唧的还想再要。中间加上一些老太太们的七嘴八舌,晴儿哭闹了起来。我当然是不想再让她吃的,奶奶已经抱着晴儿说,买买买,奶奶这就去给你买。
我赶紧从奶奶手里把晴儿接过来,问她:冰激凌很好吃吧?什么味儿的?哎呀,你看这个包装纸,黏黏乎乎的,咱们去把它扔垃圾桶吧。
扔完垃圾,晴儿的情绪已经平静了好多。但还是想要去买,于是我接着问:这个冰激凌跟哪个酸奶口味像啊?咦,要不咱们去喝酸奶吧,好久没喝这个口味的了。
晴儿已经彻底平静下来,在思考我的建议,但还是表示想吃冰棍。
我又继续说,你很喜欢这个味道吧?可惜冰棍凉凉的吃多了肚子疼还把手弄的黏黏的,酸奶放一下不凉了喝着舒服又干净。你实在喜欢这个味道我们今天先喝酸奶,过几天妈妈再给你买这个口味的冰棍。晴儿摇头不想喝酸奶,听到我说过几天会给她买冰激凌,就点头同意了。
我从第一次跟晴儿“吵架”之后,几乎没有再跟晴儿起过大的争执。没有起争执不代表我不管了,相反我是找到了一个让我们俩都能够心平气和接受的管教方法。
管是为了不管
当我们想跟孩子提出一个原则,或者一个坚定的信念,我们可以灵活和适度妥协,让亲子双方都感觉轻松愉悦,孩子从内心接受了这个原则或信念,然后不用父母督促和管教,孩子自己就会执行。
或者我们可以选择坚定的执行,哪怕引起孩子的强烈抵抗,也决不妥协。孩子可能只是对你执行方式的反感,但孩子因为爱你,不觉得是家长的问题,而认为是原则的问题。于是从内心抵触这个原则。
你认为哪一种更有利于实现孩子的自我管理呢?不是激烈的对抗才叫管教,润物细无声不是更好吗?
不是孩子“听话”了,你才尊重孩子,而是你尊重孩子,孩子才“听话”。不是孩子可爱了,你才爱孩子,而是你爱他,他才显得可爱 。